登录

用名 *
密码 *
使用合作帐号登录

近期资讯

海派之源-徐家汇源丨连续创办震旦复旦两大公学,马相伯矢志追求教育强国


8月的海派之源-徐家汇源栏目,徐家汇历史研究专家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为市民游客带来题为《新式学校的海派魅力》的精彩演讲。

马相伯与新式学堂

 几百年前出现在上海的文化开放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对话,正是成就海派文化的重要因素。在这场文化对话中,马相伯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
徐汇公学(1850)

徐汇公学由天主教传教士南格禄于清道光三十年(1850年)创办,因开办时奉圣依纳爵·罗耀拉(St Ignatius of Loyola)为主保,故早期称圣依纳爵公学,又因地处徐家汇,亦谓徐家汇公学,简称徐汇公学。1932年改名为上海市私立徐汇中学,仍由天主教会主办。1953年改为公立学校,更名为上海市徐汇中学。
徐汇公学是近代中国最早成立的新式学校之一,被誉为“西洋办学第一校”,或被称为“西学东渐第一校”
马相伯
马相伯(1840年-1939年),原名建常,改名良,字相伯,江苏丹阳人

1851年,马相伯从家乡来上海,入学徐家汇圣依纳爵公学(后改名为徐汇公学),成为公学首批学生,毕业后,于1871-1874年间担任徐汇公学校长。在其晚年,为徐汇公学题写了“汇学”二字,至今依然能够在徐汇中学见到。

“汇学”有两层意义,一为学校简称;二为办学之道,意蕴古今传承,东西汇通。徐汇公学在他的带领下蓬勃发展,人才辈出。

1903年,马相伯在上海徐家汇气象台旧址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——震旦学院,“震旦”取“东方日出,前途无量”之意。梁启超曾著文祝贺“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,吾欲狂喜。”

震旦学院旧照

1903年3月1日,是中西合办的震旦学院开学之日,学生多达100余人,有不少还是从云川甘陕等偏远之地赶来的学子。

1905年春,耶稣会欲改震旦为教会学校,以让马相伯“养病”为由,改变办学方针,另立规章。学生大哗,摘下校牌,全体退学。

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,老泪纵横。为不耽误学生学业,即使家无余财,马相伯还是决心另起炉灶,建立一所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的新型大学。于是,在严复、张謇、熊季廉、袁希涛等一众社会名流的帮助下,复旦大学的前身——复旦公学,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立了。

校名“复旦”二字选自《尚书》名句“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”,意在自强不息,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、教育强国的希望。
曾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,学生一直在私塾、科举、仕途的枷锁下,闭门攻读圣贤书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为求功名谋富贵耗尽青春年华。而马相伯创办的复旦公学则为具有浓厚新式学堂色彩,并贯彻了他坚持崇尚科学、注重文艺、不谈教理,“爱国不忘读书,读书不忘爱国”“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”的教学宗旨。
近代中国的百年是不断求索的百年,马相伯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,不断追求卓越。
TIPS

⛪ 徐汇公学旧址(崇思楼) 

地址:虹桥路68号,徐汇中学内

*建筑修缮中,暂不开放

现存崇思楼,1918年落成,是徐汇公学唯一留存建筑,外立面为砖石结构,内部以木结构为主,共四层,属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,1994年,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。2014年,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

海派之源

The Cradle of Shanghai-style Culture

问卷调查
关注微博
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