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
用名 *
密码 *
使用合作帐号登录

近期资讯

海派之源-徐家汇源丨徐光启:最早深入西方科学世界的中国“探险者”


徐光启(1562年-1633年),字子先,号玄扈,上海人,明末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。徐光启享年71岁,在古时已是一位长寿的老人,他步入中年后才入朝为官,在这段岁月里,他致力于数学、天文、历法、水利等多方面的研究,并取得诸多成就,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,被后人誉为“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”。

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上,有过许多曲折和磨难。回顾历史,一批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而对外寻觅、探索的知识精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,他们的筚路蓝缕、鞠躬尽瘁令人感动。在这些人物中,明末政治家、思想家和科学家徐光启则显得格外突出。

徐光启

如今上海无人不知徐光启。尽管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四个世纪左右,但上海人至今仍在寻访他,谈论他,到光启公园凭吊他。

徐光启历经嘉靖、隆庆、万历、泰昌、天启、崇祯六朝。他生活的年代,正处在一个号称“地理大发现”的时代。这个时代的首要表征,正是沟通东西方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。

 

明永乐三年(1405年),郑和奉命率领由62艘“宝船”、27800余名海员组成的庞大舰队,开始“下西洋”。直到明宣德八年(1433年),郑和的舰队在“西洋”即今东太平洋、印度洋和红海往返7次,断续28年,遍访亚非30余国,堪称世界航海史的创举。

 

郑和去世(1435年)后,明朝执政者取消了海外探险活动,并禁造可赴远洋的航船,长时期的严格“海禁”阻断了中外交往。

徐光启出生的那一年(1562年),时值上海受倭患侵扰严重的时期。身在晚明中国的徐光启家道落入贫困,也因此在他少年时代就对兵农问题十分关注。在他36岁中举前,为谋生、应试,足迹遍及南国多省,目击四起以开采银矿为名的宦官残民以逞,粤桂山中之民穷不聊生,而人祸伴以天灾,使他越发认为现状的可怕。在致老师焦竑的信中,徐光启道出了个人志向:“每为人言富强之术,富国必以本业,强国必以正兵。”

徐光启由追求“富强之术”出发,由农学兵学,经王学而改宗西学。他接纳了西方学者利玛窦、郭居静、罗如望等人的意见,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。

 

当明朝仍在其“锁国”之禁中沉睡时,徐光启以其对西方学者的欢迎之态和对“天学”“实学”的学习意向,成为了明淸时代打开国门“放眼看世界”的第一人,担当了引进“西学”的先行者角色,并且是当时真正具有“世界眼光”、 呼唤中国认识自我和世界的“先知”及“先驱”。

徐光启对西方知识的认真学习及细心研究,目的在于窥其奥秘、达其本真、获其精髓并学以致用。在现今“全球化”进程中,徐光启是最初的中国探险者之一,他对当时新知识、新文化的开明的态度,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“文化边界”的“外移”,支持了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知识的“内引”。

中西方文化交流

 

本篇内容出自徐光启与《几何原本》

- TIPS -

 徐光启纪念馆 

地址:南丹路17号,光启公园内

开放时间:周二至周日9:30-16:00,15:30停止入馆


海派之源

The Cradle of Shanghai-style Culture

问卷调查
关注微博
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