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读懂上海,先从徐家汇藏书楼读起
徐家汇藏书楼
有人说,上海是摩登的现代女郎。
又有人说,上海是温婉的江南女人,你永远也读不懂她。
如果你真想要读懂上海,或许得从徐家汇藏书楼读起……
▲展览现场(摄影|喵喵)
11月2日,上海图书馆首次以馆藏外文文献为对象的主题展览 “文明互鉴: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”拉开帷幕。这也是上海图书馆连续16年推出的年度馆藏精品文献展,它将一楼展厅布置成了一个古朴雅致的藏书阁,通过收藏的104种珍稀文献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与内涵,以“文明互鉴”为视角,展现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鉴,因互鉴而发展”的历史进程;体现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,形成的包容开放、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底蕴;揭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历程。
上海的一切都太快了,像在掐着秒表过日子。沿着肇嘉浜路一路走到徐家汇,没有什么词语比“川流不息”更加贴切,来来往往的车流,人头攒动的大型商圈,高科技迭代无止境的数码城……只有这沿途的老建筑,让人不经意间放慢了脚步。
在川流不息、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一角,伫立着一幢白色小楼,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。它虽没有大教堂那样宏伟的身姿,在一幢幢标新立异的现代高层建筑包围下,显得有那么些不起眼,但它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矗立了一个多世纪,默默凝视徐家汇的风雨变迁,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。
它始建于1847年,经过1869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,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。上层藏西文典籍,收有十数个学科的欧西图书8万余册;下层为中文书库,萃聚历代善本及各地方志约12万册,收藏汇集了十七、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。
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,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最关键,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上海的文化、城市精神。徐家汇藏书楼作为一个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点,无疑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。
“文明互鉴”《几何原本》三代同堂
▲展览现场(摄影|喵喵)
▲欧几里得几何原本,克拉维乌斯评注,1591年
▲《几何原本》,利玛窦、徐光启(译),清抄本
▲《几何原本》,伟烈亚力、李善兰(译),1858年
▲展览现场(摄影|喵喵)
▲《曼德维尔游记》(摄影|喵喵)
如何把“徐家汇藏书楼”带回家
▲子曰刺绣钥匙扣(展览现场有售)
▲《几何原本》黄铜尺规套装(展览现场有售)
▲旧日韶光浴巾(展览现场有售)
▲徐家汇藏书楼金属书签(徐家汇源微店有售)
文明互鉴: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
展期:11月2日-11月22日
地点: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(淮海中路1555号)
出行路线: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