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
用名 *
密码 *
使用合作帐号登录

近期资讯

想要读懂上海,先从徐家汇藏书楼读起


_20201104160220.jpg

徐家汇藏书楼


珍稀文献展

有人说,上海是摩登的现代女郎。

又有人说,上海是温婉的江南女人,你永远也读不懂她。

如果你真想要读懂上海,或许得从徐家汇藏书楼读起……


_20201104160254.jpg

▲展览现场(摄影|喵喵)

11月2日,上海图书馆首次以馆藏外文文献为对象的主题展览 “文明互鉴: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”拉开帷幕。这也是上海图书馆连续16年推出的年度馆藏精品文献展,它将一楼展厅布置成了一个古朴雅致的藏书阁,通过收藏的104种珍稀文献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与内涵,以“文明互鉴”为视角,展现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鉴,因互鉴而发展”的历史进程;体现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,形成的包容开放、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底蕴;揭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历程。


大隐徐家汇的百年藏书楼 


上海的一切都太快了,像在掐着秒表过日子。沿着肇嘉浜路一路走到徐家汇,没有什么词语比“川流不息”更加贴切,来来往往的车流,人头攒动的大型商圈,高科技迭代无止境的数码城……只有这沿途的老建筑,让人不经意间放慢了脚步。

_20201104160302.jpg

在川流不息、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一角,伫立着一幢白色小楼,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。它虽没有大教堂那样宏伟的身姿,在一幢幢标新立异的现代高层建筑包围下,显得有那么些不起眼,但它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矗立了一个多世纪,默默凝视徐家汇的风雨变迁,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。

_20201104160305.jpg

它始建于1847年,经过1869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,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。上层藏西文典籍,收有十数个学科的欧西图书8万余册;下层为中文书库,萃聚历代善本及各地方志约12万册,收藏汇集了十七、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。

_20201104160308.jpg

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,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最关键,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上海的文化、城市精神。徐家汇藏书楼作为一个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点,无疑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。

 

“文明互鉴”《几何原本》三代同堂


近代的上海是时尚、活力、多元化的,离我们脑中那个长满青苔的古迹、悠扬牧歌的历史画面已经愈来愈远。但这样的上海也不是一天建成的,十八世纪的上海,曾经也只是泥泞、荒芜的城郊,被誉为“万国建筑博览会”的外滩也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大致接近现在的样貌。


_20201104160311.jpg

▲展览现场(摄影|喵喵)


来自徐家汇藏书楼的珍稀馆藏中,三本具有代表性的《几何原本》,默默讲述着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与徐家汇的故事。
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,清代的手抄六卷本,以及存世量极少的1858年后九卷初刻本,可谓《几何原本》的三代同堂,无声纪念着在“会通中西”的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中外前贤们。想要探寻它们背后绵延两百多年的故事?一定要到现场来看一看!


_20201104160314.jpg

▲欧几里得几何原本,克拉维乌斯评注,1591年

_20201104160317.jpg

▲《几何原本》,利玛窦、徐光启(译),清抄本

_20201104160320.jpg

▲《几何原本》,伟烈亚力、李善兰(译),1858年

_20201104160323.jpg

▲展览现场(摄影|喵喵)


除此之外,《曼德维尔游记》也是尤受瞩目,这是一本欧洲中世纪的想象游记,作者从未到过东方,全书皆为想象内容,全部内容取材于《世界镜鉴》《东游录》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等。
这本书是西方“游记汉学”的又一代表著作,其影响程度之广泛甚至超过了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。而在这些游记中,中国被描绘为“遍地是黄金”的天堂。神秘、遥远、富裕、广阔是彼时西方对中国最深的印象。


_20201104160326.jpg

▲《曼德维尔游记》(摄影|喵喵)

 

如何把“徐家汇藏书楼”带回家 


在徐家汇藏书楼带来的展览中,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引人遐思、耐人寻味的珍藏。想要把徐家汇藏书楼带回家?这些精美的文创产品一定要了解一下!


_20201104160331.png

▲子曰刺绣钥匙扣(展览现场有售)

_20201104160334.png

▲《几何原本》黄铜尺规套装(展览现场有售)

_20201104160337.jpg

▲旧日韶光浴巾(展览现场有售)

_20201104160341.jpg

▲徐家汇藏书楼金属书签(徐家汇源微店有售)

 


出行指南


文明互鉴: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

展期:11月2日-11月22日

地点: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(淮海中路1555号)

出行路线: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


海派之源

The Cradle of Shanghai-style Culture

问卷调查
关注微博
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