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徐家汇藏书楼丨打开见证历史的“时光宝盒”,欣赏中西文化碰撞结晶
在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的一角,徐家汇藏书楼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,毅然伫立,现在的徐家汇藏书楼,由东楼和西楼两个部分组成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探它的内部容貌吧!
在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的一角,徐家汇藏书楼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,毅然伫立,现在的徐家汇藏书楼,由东楼和西楼两个部分组成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探它的内部容貌吧!
今天要讲的故事,便是徐家汇藏书楼中的图书分类法——教会分类法和杜威分类法,一起来看看吧。
在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的一角,有一座白色的小楼。没有大教堂那样宏伟的身姿,还被一幢幢标新立异的现代建筑所包围,它显得毫不起眼,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它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矗立了一个多世纪,默默凝视徐家汇的风雨变迁,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。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。
今天,小编要为大家“深扒”的对象,是现藏于徐家汇藏书楼的石膏圣依纳爵皈依像与木雕耶稣会诸圣图。这两件浮雕作品皆是在19世纪中叶,由创办土山湾绘画馆、雕刻室的建筑设计师、雕刻艺术家范廷佐,为耶稣会总院的。
从小渔村,到贸易口岸,再到国际化大都市,上海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是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,也是文化、品味、格调不断提升的过程。作为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因素,报纸期刊等各类媒体在上海诞生、发展的整个过程,既是上海海派文化形成的历史见,也是推动这种成长的重要力量。
位于繁华商业都市之中的徐家汇藏书楼,藏汇集了许多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,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亚洲文会曾经的藏书。亚洲文会是什么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徐家汇藏书楼的馆藏珍品中,有一册色彩鲜丽的彩绘图谱,描绘了约二十种植物和数种动物,用拉丁文和中文标注。亲眼见过这件保存完好的文物的人,都很难相信它诞生于17世纪中叶,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岁月。这本书被称为《中国植物志》,1656年出版于维也纳,作者为来自波兰的耶稣会士卜弥格。
今天的故事,和一本彩绘图谱、一个人有关,下面就请随小编一起走进,卜弥格与《中国植物志》的故事……
关于钱学森,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,他被誉为“中国航天之父”“中国之父”“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”和“火箭之王”,正是因为他的回国效力,才使得中国、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段关于“漫漫五年回国路”的故事……
婚书,是结婚双方缔结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凭。钱学森图书馆里,藏着一件特殊的藏品,其名为“鸳鸯谱”——钱学森与蒋英的婚书。今天,让我们循着这一纸婚书,来一探钱学森与蒋英之间的故事吧!
The Cradle of Shanghai-style Culture